我们的世界正在因为人类的活动变暖,其迹象已不容忽视,其灾难性后果也使得行动变得刻不容缓。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新作《灾异手记:人类、自然和气候变化》中用一线的报道和科学的数据,吹响了气候变化的哨声,警醒世人正视这一真相,并在为时太晚之前展开行动。它和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道改变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认知,被誉为这个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随着21世纪20年代的进展,气候变化的后果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极端高温、频发干旱以及冰川消融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任何否认全球变暖的人,都站在了科学的对立面。日前,一项重要研究显示,由于迄今为止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温上升1.1摄氏度,世界濒临五个危险的临界点。其中三个是: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北大西洋一条关键洋流崩溃,以及富含碳的永久冻土突然融化;格陵兰岛冰盖融化最终会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北大西洋的关键洋流崩溃则会扰乱数十亿人获取食物所依赖的降雨。研究小组成员、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教授说:“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升温2到3摄氏度的未来。这使得地球未来很可能越过多个危险临界点。这些临界点对全世界的人们来说将是灾难性的。为维持地球上的宜居条件并使社会保持稳定,我们必须竭尽所能防止越过临界点。”
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是《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和环境评论员,常年行走在世界环境变化的报道一线,以惊心动魄的文字和严谨科学的考据,为世人传来冰川消融、物种灭绝和气候变迁的消息。因收录在《灾异手记》中的“全球变暖”系列报道获美国全国期刊奖,因《大灭绝时代》获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2021年,比尔·盖茨出版新书《如何避免一场气候灾难》,继预言全球疫情后,再次高瞻远瞩地预言气候灾难。他邀请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进行对谈,分享当今人类所面对的严峻气候议题。她与比尔·盖茨和阿尔·戈尔一起,位列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环境观察员和行动者。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灾异手记》是一本观察地球变化的书。该书的前身为作者于2005年春季为《纽约客》杂志撰写的三篇文章,其目标与原先的系列文章完全一致,即尽可能生动地传达出全球变暖的现实。本书的第一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第二部分是“人类”。前者涵盖了气候变化的科学,第二部分则关注我们与这门科学之间的尴尬关系。接下来的三章都是在第一版付梓之后写成的,最初也是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文章。新增章节中的第一章涉及海洋酸化。这是全球变暖的孪生兄弟,二者同样有害。事实上,当我们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时候,我们也将之溶解在海洋里,形成了碳酸。就在十年前,连许多海洋生物学者都没有警觉到海洋酸化的现象,而从彼时至今,它几乎已经上升到海洋生物所面临的各种威胁的长名单的最顶端。由于海洋中加入了额外的二氧化碳,如今海洋的酸度要比工业革命初期上升了约30%。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到21世纪末,海洋的酸度将再增加150%。这是一个相当于“地质突变”的巨大变化,可能会带来极端且难以预测的后果。(海洋酸化和地球生命史上一些最严重的危机息息相关,例如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这一事件导致了当时地球上大约90%的物种灭绝。)在新增的第二章里,作者考察了一些“非常规”的燃料及其影响。人们经常针对一个问题批评环保主义者,进而批评倡导环保主义的记者,认为他们太过关注提出问题,而对于可能的解决方案关注不够。考虑到这种批评,几年前作者访问了丹麦的萨姆索岛,它坐落于北海的卡特加特海峡。接下来的第三章即是此行的访问成果。
2004年,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将《灾异手记》一书收录的大部分内容写成了新闻报道。彼时,气候变暖的迹象对于那些知道在哪里寻找它们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而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写这本书,是为了让不太关注这个议题的人,即使不通过自己的眼睛,也至少通过她的眼睛,看到那些已然发生的变化。在她看来,我们正处于关键时期,人们需要认识到立即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具体而言都有哪些征兆呢?《灾异手记》中写道:“首先,全球变暖的迹象变得更加明显了。它们甚至不再需要你去寻找,而更多的是已无可避免。美国西部已经有数百万英亩的松树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甲虫侵扰而死亡了。西南部的森林火灾比往年发生得更早,火势也更加猛烈。2012年10月,超级飓风‘桑迪’袭击了美国东部。尽管我们无法断定这次风暴是不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但因为海平面上升,桑迪的破坏力变得更大了,预计造成了650亿美元的损失。全球最高气温于2005年创下新纪录,随后在2010年刷新纪录。有历史记载的十个最热的年份全都发生在1997年之后。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加州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干旱期,该州所有地区都被判定为‘严重’‘极端’或‘异常’干旱。每当读到有关干旱的报道时,我就会想起自己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逗留时大卫·林德向我展示的干旱预测地图,也会想起当林德将地图拿给加州的水资源管理者看时,他得到的答复是:‘好吧,如果情况真成了这样,那就只好算了。’世界变化的速度甚至让许多气候科学家感到惊讶。不妨来看一下北极海冰的情况。2004年我访问寒区研究和工程实验室的时候,他们预测到了21世纪末,北冰洋的夏季将处于无冰状态。就在第二年,即2005年,北冰洋夏季海冰的面积便创下了历史新低。2007年,这一纪录再次刷新。仅仅两年,它的面积就又令人震惊地缩小了23%。到了2012年夏天,夏季海冰再创历史新低,冰帽又收缩了18%。……在过去的几个夏季里,过去富有传奇冒险色彩的西北航道基本上就没什么浮冰。2013年,丹麦运营的‘诺迪克·奥瑞恩号’货船走完了这一航线,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有大型货轮完成这一航程。2014年,《国家地理》宣布它必须对自家的《世界地图册》进行‘大规模’修改,以便反映出海冰的收缩状况。现在看来,常年海冰很可能在21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就会完全消失。”
事实上,《灾异手记》开头几章的故事都发生在北极圈附近或是北极圈内,比如阿拉斯加的戴德霍斯、雷克雅未克郊外的农村,还有格陵兰岛冰原上的瑞士营考察站。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去上述地方皆是出于新闻工作者的惯常缘由:或是因为有人邀请她随访探险活动,或是因为有人允许她搭乘直升机,或是因为有人在电话里听起来非常有趣。“上述理由对接下来几个章节的地点选择也仍然有效。无论是决定去英格兰北部追踪蝴蝶,还是去荷兰参观漂浮的房子,都是如此。全球变暖的影响如此之广,我可以访问的地方不说数以千计,也有数以百计(从西伯利亚到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脉,从大堡礁到南非的灌木群),从中记录下它的影响。这些不同的选择,也许在叙述细节上各不相同,但结论将是一致的。”在第一章《阿拉斯加的希什马廖夫村》里,伊丽莎白·科尔伯特首先讲述了二氧化碳与气候的关系:“197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开展了有关气候变暖的首次大型研究。彼时,气候建模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很少的几个团体曾仔细考虑过向大气增排二氧化碳将会导致的后果。其中的一个团队是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的真锅淑郎领导的,而另一个团队则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领导的。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非常担心,以至于卡特总统要求国家科学院对此展开调查研究。科学院为此任命了一个九人专门小组,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气象学家朱尔·查尼担任组长。查尼是第一位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证明数值天气预报具有可行性的气象学家。这个二氧化碳及气候问题的特别研究小组,或称查尼小组,在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的国家科学院夏季研究中心开了五天的会,会议的结论很明确。小组成员试图找出建模工作的缺陷,但最终一无所获。科学家们写道:‘如果二氧化碳持续增加,那么研究小组找不到任何理由来怀疑全球气候将会发生变化,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些变化是微不足道的。’他们估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如果比前工业化时期翻了一倍,就可能使全球温度上升2.5到8华氏度(约1.39至4.44摄氏度)。因为气候系统生来就具有滞后性,小组成员无法确定已经开始的变化将在何时清晰地显现出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后果是打破地球的‘能量平衡’。根据物理学的定律,为了恢复平衡,包括海洋在内的整个地球都将升温。查尼小组认为,这一过程可能将持续‘数十年’。由此,坐等气候变暖的证据以证明建的模准确性这种看起来最为保守的方式,恰恰可能是最为冒险的策略:‘在二氧化碳的负载大到明显的气候变化已不可避免之前,人们可能不会收到任何警告。’”
在《灾异手记》中,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将每一章都纳入更宏大的叙事中。这些新闻片段在吸引我们的同时,也凝视着一个更庞大的目标: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这场近在眼前的巨大灾难。她在第十章《又过十年》里写道:“在写作本书的这些年里,我曾数百次用不同的方式提出过同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做?’人们试图向我寻求的既有可行的具体行动的建议,也有对他们这么做将会产生效果的保证。考虑到政治体系的麻痹、气候系统的滞后,以及‘危险的人为干扰’的临界点很可能已经被突破,我很难向他们提供这种保证。我们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世界,事实上很可能走向灾难。但即使灾难正在来临,行动和不行动还是两回事。未来几十年里,我们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将决定我们自身这一物种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无数其他物种的未来。我们仍有可能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左右,当然也有可能令它飙升到6摄氏度甚至更多。而这两种可能性将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