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从建国开始就属于发展中国家,一直到现在为止,70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虽然,GDP位居世界第二,军事综合实力世界排名第二,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依然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那到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成为发达国家?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到底还有差哪些方面?
那大家有没有发现,就是最近几年我们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一下子出现了很多品牌:比亚迪,小鹏,理想,蔚来,极氪,坦克、领克、北汽与华为合作的极狐,吉利的几何a;甚至小米,恒大也都要进军汽车行业,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而我们把时间倒退到12年前的2010年,那年中国一共卖出1806万辆车,国产汽车虽然占比45%,但很难卖出10万元以上的价格,国产车当年留给世人的印象,基本是:山寨、长得丑、不好开、动力差。特别是国产发动机,当时成为了国产汽车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毕竟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起步比美,德,日,法等发达国家要晚的多,无论是在研发资金的投入还是技术数据方面的积累都和他们有一定的差距,国产车能卖出10万以上价格,并能长期走量的,还得是2011年长城推出的哈弗H6。
记得那年推出H6时,市场反应很大,许多车评人说,这是改变国产车格局的一款车
尝到SUV甜头的国产车,陆续推出各种SUV产品,在2017年12月达到市场份额最高峰,占据48.8%,但合资车很快出现了反击,推出中低价位的SUV,2019年4月时,国产车走到了最低谷,仅占市场37%,跌破了40%的红线。
当时市场一片悲观情绪,有些人认为,国产车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面对合资车三大件的优秀,国产车很难再有所突破。
此时离国产车命运改变的2021年,其实只有两年,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让我们继续回到2010年,就在那一年,我们国家工信部决定换道超车,押注新能源电动汽车。
而那一年,多数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其续航里程刚刚超过160公里。
很难想像站在12年前,如何展望未来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的发展路径,当时没有人知道中国会站出来一个宁德时代,承接全球34.9%的电池生产,也没有人敢想像电动车续航里程能跑到700公里。
汽车产业是当代工业里头,能带动上下游就业、提供大量高薪岗位最多的产业,如果汽车产业没有突破,中国就不可能形成大量中产阶级。
全球手机的市场规模是5000亿美元,电脑的市场规模是4000亿美元,通信设备是1000亿美元,汽车市场则约有1万亿美元,是手机+电脑+通信设备市场的总和!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家庭,除了买房之外,买车是不是家庭里的第二大开支,但是房地产终归无法走出国门,所以理所应当,汽车产业就成了蕞理想中的支柱产业!
德国和日本能成为强国,最重要的支柱是汽车产业,日本汽车产业占到他们GDP的10%,直接提供了542万个就业岗位。
只有汽车产业真的吃下来了,我们才能迈进发达国家的门槛。
要完成汽车产业的赶超,在原有的赛道里琢磨三大件,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其他赛道发力,才有机会从日德美三国的地盘里,切下一大块蛋糕给国民。
所以在2010年,工信部就押注了电动车,尽管那一年,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依然前途未卜!
中国在电脑、手机、通讯三大产业的发展,一旦触及到高端,就会受到发达国家的打压。
电脑里卖得最好的联想,一直更像个组装营销公司,因为其没有努力在技术上爬坡,处于社会道德的下风处,才招致内部的种种非议。
手机里头最优秀的华为,一露头就被美国欺负,至今无法发布5G手机,市场份额从全球第二跌到全球第六,其他国产手机品牌瑟瑟发抖,暂时只能低调发育,不敢触碰被美国划出来的禁入区。
你做点低端的外壳、电池、PCB板可以,你要搞芯片、软件、存储器,那绝对不行。
中国过去唯一走通的是通讯信息产业,华为占全球28.7%,领先爱立信和诺基亚,排名世界第一,在宽带接入、微波和光传输、移动核心网、无线接入网、SP路由器、交换机都处于先进行列。
但通讯产业的全球产值实在不高,能创造的高收入人群有限。其实手机差一点点也是世界第一了,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不过万幸的是,12年前押注的电动车产业,追上来了。
这里有一万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可能能给中国带来500-1000万人的直接就业,上下游将给襄阳、宜昌、长沙、西安、合肥、常州、抚州、济南、保定、日照、荆门、上饶、重庆、泰州、宜宾等城市创造大量就业,保证了这些城市的活力。
比如,大家知道意大利有个汽车品牌叫菲亚特,他们2009年在长沙建工厂,现在倒闭了,但工程师们并没有失业,拿到赔偿后,被长沙比亚迪打包请走了。
这些工程师们的房贷车贷也就此保住了,这就是国内工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只有高质量的就业才能给人民幸福。
中国汽车产业能完成大翻身,是因为我们电动车跑在了世界前头,不再像电脑、手机那样被卡脖子,我们掌握了以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为核心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获得大部分产业收益。
而这个市场,又恰好是未来全球最大的单一产业
日本人现在每一次说到氢能源汽车,依然会十分激动。
他们之所以选择发展氢能源汽车,是因为锂电池上游材料,日本几乎没有,日本国土狭长,又没有大江大河,不能像中国这样搞水电,搞核电又因为福岛事件受阻,提供不了这么大的供电。
出于自身资源匮乏的原因,日本专注氢能源技术,从而垄断了氢能源的50%以上的专利。
但是资源相对广阔的中美,只是换了个赛道,就让日本辛苦搞出来的专利变成了鸡肋。
电动车的突然大爆发,直接斩断了日本原来升级为氢能源车的科技路线。
日本错过了互联网,只是少做了增量,日子依然过得好,但要是汽车产业也走错了,那就是动他们的国本,500多万中高产的就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就要松动。
气得丰田章男在2020年大骂电动车是过度炒作。
谁手里的饭碗受到威胁,谁都难免心里头有气。
当然日系也不是一根筋走到底,现在整个日系都放弃了氢能源,加速向电动车转型,丰田预计到2025年,要卖出550万台电动车。
丰田这边加急推出来的bZ4X和日产的Ariya,都来源自油车平台,智能化也不如国产,比亚迪都已经推出完全电动化的海洋系列,大步领先于日德企业的电动汽车。
5月30日,马斯克在推特上说,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无论你怎么看中国,这都是事实。
这话其实没毛病,2021年新能源汽车3万项专利里,中国占了70%。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一共卖了352万辆,占全球的50%。
去年全年,特斯拉占全球电动车销量14%、大众占12%、上汽占11%、比亚迪占9%,暂时只是全球第四。
但在2022年,比亚迪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比亚迪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丰田,在明年国内达到300万辆的销量,此后开始在国际市场抢占丰田和大众的市场。
我们的电动汽车,也从2021年开始进入30-50万领域,这是国产车在过去不可想象的进步。
电脑、手机、通讯、汽车四大领域,我们其实已经攻克了两个,还有两大领域,处在被扼制阶段,但也不可能一直被卡脖子。
常有网友说,中国汽车正在复制中国手机走过的路,其实可以更乐观一点,中国电动车掌握的核心技术,是超过手机行业的,这几年正处在一个爆发阶段,未来十年,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坦克、领克、极氪都将从德国日本手里头抢食。
德国官方认为,受电动车发展影响,德国将在2030年一共损失41万个汽车岗位,比如他们现在造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工人有27万,到2030年,将减少8.8万人。
而日本这边,尽管汽车产业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3%,但日本工业企业的利润前五名,都来自汽车产业,只要汽车产业衰败,就没有足够的财源供养公务员、教师这些高薪岗位。
不过我们也要保持冷静,竞争对手暂时还十分强大,现在还放松不得。
只要再过五年,中国电动车彻底稳住局面,我们就可以看到通讯与汽车双龙齐飞的局面。
手机与电脑暂时没有处在顶尖水平,但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十几年的时间,中国汽车人受尽了嘲弄,终于造出了跟发达国家一样优秀的产品,这一成就值得我们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