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一带一路·零距离 | 一把奏响和美之声的中国吉他
板材挑选、切割成型、拉装弦线、调音检测……经过200多道工序,一把把做工精美的吉他在中国贵州省的正安县诞生,随后通过中欧班列、水运等方式销往全球各地。
转轴、拨弦、轻拢、慢捻……在莫斯科郊外的一间音乐工作室里,俄罗斯吉他演奏家格里戈里·诺维科夫怀抱一把产自正安县的古典吉他,动情地奏起俄罗斯名曲。
今年44岁的诺维科夫少年时开始学习古典吉他。在近30年的演奏生涯里,他弹过的吉他数不胜数。如今,他更偏爱怀里这把产自中国的吉他。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过中国经销商得到了一把产自正安县的吉他,这让我对中国吉他的制造工艺、中国音乐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诺维科夫说。
不仅自己弹,诺维科夫还把中国产的吉他推荐给身边的人。他认为,尽管吉他是西方传统乐器,但中国生产的吉他在面板选材、制作工艺、音质音色等各方面,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随着诺维科夫翻飞跳跃的指尖,一串串美妙的音符从吉他中流淌出来。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令听者久久沉醉。
与此同时,与莫斯科直线距离6000多公里外,位于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里,120余家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正源源不断接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
据了解,正安县年产销吉他超过600万把,产销额约占中国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
“不敢想象,10年前这里还什么都没有。”正安瑞新工业(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朱梅方说。长期以来,受地形、交通等条件制约,位于黔北山区的正安县曾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
2020年3月25日,在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工人在生产车间制作吉他。(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为改变贫困面貌,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2013年以来,正安县大力招揽在外从事吉他制造的正安人返乡创业,拨出了当地吉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音符。
“我们给全球100多个品牌做代工生产,年产吉他40余万把,95%都用于出口。”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郑传玖告诉记者。
作为第一家落户正安县的吉他厂,十年间,神曲公司已成为当地龙头企业,其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远销土耳其、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年产值最高达4亿元人民币。
2020年3月25日,在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工人在生产车间制作吉他。(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今年4月13日,2023美国乐器展在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会展中心举办,吸引了1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有来自正安县的38家吉他企业。
一家从事吉他销售的土耳其公司总经理哈坎·库特卢告诉记者,他们每年从遵义神曲公司订购1万多把吉他,“质量好、性价比高、受到顾客欢迎,这就是我订购中国产乐器的理由”。
展会现场,另一家来自正安县的吉他企业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竹智能吉他,同样吸引了各国吉他爱好者的目光。
2022年5月13日,在贵州省正安县娜塔莎公司吉他文化展厅,当地机关女职工在学习弹奏吉他。(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娜塔莎公司创始人赵建峰告诉记者,传统吉他制造严重依赖雪松、红木、桃花心木等进口木材,而他们推出以竹子为原材料的智能吉他,不仅改变了当前中国吉他制造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还通过内嵌声卡和芯片等创新技术,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演奏体验。
“吉他起源于西方,有着上百年的工艺积累和品牌沉淀。中国的自主品牌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提升品质、凸显特色上下功夫。”赵建峰说,坚持做自主品牌,是一件“困难而正确的事情”。
近年来,正安县大力培育自主品牌,不断提升吉他产业核心竞争力,获得吉他相关专利288项、商标77项,推动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20年3月25日,在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工人在生产车间给吉他喷漆。(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在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的大师工作楼内,张维义正带领团队为全球买家打造高端定制吉他。
“从原材料选购,到琴头、音梁等各个部件制作,再到上漆、装配等,做一把手工吉他平均要用100多天,最长甚至要半年。”张维义说,仅面板上漆这一个环节,就需要手工涂抹30多万次,才能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除了工艺上精益求精,张维义还将中国文化融入吉他制作中。他曾将苗族银饰等元素融入吉他设计中,受到世界各地买家青睐。
去年,他的工作室共制作吉他172把,产值近1000万元人民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张维义认为,吉他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载体,只有打上浓浓的中国烙印,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奏响属于自己的声音。
“‘一带一路’为正安县提供了广阔的对外交往天地。”朱梅方告诉记者。近年来,除了将吉他销往全球,正安县还邀请瑞典、西班牙、巴西等国知名吉他演奏家来交流考察,大力推动当地吉他文化发展。
2020年3月25日,在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工人把吉他半成品放到架子上。(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2018年,瑞典著名吉他演奏家约翰内斯·莫勒受邀成为“正安吉他国际形象大使”。他将《我和我的祖国》《在那遥远的地方》《送别》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改编成吉他独奏曲,收入专辑《吉他上的中国记忆》。
“正安县正成为世界吉他制造和吉他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能够见证并追随这一进程,我由衷感到高兴。”莫勒说。
随着吉他产业蓬勃发展,“音乐生产力”正不断惠及正安县百姓。据统计,吉他产业带动当地1.5万余人就业,保障近7000人稳定脱贫。2020年3月,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实现了当年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采访结束,夕阳西下。返程途中记者看到,正安县高速公路旁“音乐让生活更美好”这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十年来,无数人的生活与命运,因“一带一路”而改变。
关注大时代,也关注普通人。7月24日起,新华社推出“一带一路·零距离”内外联动系列报道,聚焦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和事,通过国内与驻外分社记者联动报道,生动讲述“一带一路”十年书写的那些命运与共故事。
板材挑选、切割成型、拉装弦线、调音检测……经过200多道工序,一把把做工精美的吉他在中国贵州省的正安县诞生,随后通过中欧班列、水运等方式销往全球各地。
转轴、拨弦、轻拢、慢捻……在莫斯科郊外的一间音乐工作室里,俄罗斯吉他演奏家格里戈里·诺维科夫怀抱一把产自正安县的古典吉他,动情地奏起俄罗斯名曲。
今年44岁的诺维科夫少年时开始学习古典吉他。在近30年的演奏生涯里,他弹过的吉他数不胜数。如今,他更偏爱怀里这把产自中国的吉他。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过中国经销商得到了一把产自正安县的吉他,这让我对中国吉他的制造工艺、中国音乐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诺维科夫说。
不仅自己弹,诺维科夫还把中国产的吉他推荐给身边的人。他认为,尽管吉他是西方传统乐器,但中国生产的吉他在面板选材、制作工艺、音质音色等各方面,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随着诺维科夫翻飞跳跃的指尖,一串串美妙的音符从吉他中流淌出来。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令听者久久沉醉。
与此同时,与莫斯科直线距离6000多公里外,位于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里,120余家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正源源不断接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
据了解,正安县年产销吉他超过600万把,产销额约占中国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
“不敢想象,10年前这里还什么都没有。”正安瑞新工业(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朱梅方说。长期以来,受地形、交通等条件制约,位于黔北山区的正安县曾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
2020年3月25日,在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工人在生产车间制作吉他。(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为改变贫困面貌,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2013年以来,正安县大力招揽在外从事吉他制造的正安人返乡创业,拨出了当地吉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音符。
“我们给全球100多个品牌做代工生产,年产吉他40余万把,95%都用于出口。”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郑传玖告诉记者。
作为第一家落户正安县的吉他厂,十年间,神曲公司已成为当地龙头企业,其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远销土耳其、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年产值最高达4亿元人民币。
2020年3月25日,在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工人在生产车间制作吉他。(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今年4月13日,2023美国乐器展在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会展中心举办,吸引了1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有来自正安县的38家吉他企业。
一家从事吉他销售的土耳其公司总经理哈坎·库特卢告诉记者,他们每年从遵义神曲公司订购1万多把吉他,“质量好、性价比高、受到顾客欢迎,这就是我订购中国产乐器的理由”。
展会现场,另一家来自正安县的吉他企业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竹智能吉他,同样吸引了各国吉他爱好者的目光。
2022年5月13日,在贵州省正安县娜塔莎公司吉他文化展厅,当地机关女职工在学习弹奏吉他。(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娜塔莎公司创始人赵建峰告诉记者,传统吉他制造严重依赖雪松、红木、桃花心木等进口木材,而他们推出以竹子为原材料的智能吉他,不仅改变了当前中国吉他制造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还通过内嵌声卡和芯片等创新技术,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演奏体验。
“吉他起源于西方,有着上百年的工艺积累和品牌沉淀。中国的自主品牌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提升品质、凸显特色上下功夫。”赵建峰说,坚持做自主品牌,是一件“困难而正确的事情”。
近年来,正安县大力培育自主品牌,不断提升吉他产业核心竞争力,获得吉他相关专利288项、商标77项,推动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20年3月25日,在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工人在生产车间给吉他喷漆。(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在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的大师工作楼内,张维义正带领团队为全球买家打造高端定制吉他。
“从原材料选购,到琴头、音梁等各个部件制作,再到上漆、装配等,做一把手工吉他平均要用100多天,最长甚至要半年。”张维义说,仅面板上漆这一个环节,就需要手工涂抹30多万次,才能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除了工艺上精益求精,张维义还将中国文化融入吉他制作中。他曾将苗族银饰等元素融入吉他设计中,受到世界各地买家青睐。
去年,他的工作室共制作吉他172把,产值近1000万元人民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张维义认为,吉他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载体,只有打上浓浓的中国烙印,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奏响属于自己的声音。
“‘一带一路’为正安县提供了广阔的对外交往天地。”朱梅方告诉记者。近年来,除了将吉他销往全球,正安县还邀请瑞典、西班牙、巴西等国知名吉他演奏家来交流考察,大力推动当地吉他文化发展。
2020年3月25日,在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工人把吉他半成品放到架子上。(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2018年,瑞典著名吉他演奏家约翰内斯·莫勒受邀成为“正安吉他国际形象大使”。他将《我和我的祖国》《在那遥远的地方》《送别》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改编成吉他独奏曲,收入专辑《吉他上的中国记忆》。
“正安县正成为世界吉他制造和吉他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能够见证并追随这一进程,我由衷感到高兴。”莫勒说。
随着吉他产业蓬勃发展,“音乐生产力”正不断惠及正安县百姓。据统计,吉他产业带动当地1.5万余人就业,保障近7000人稳定脱贫。2020年3月,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实现了当年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采访结束,夕阳西下。返程途中记者看到,正安县高速公路旁“音乐让生活更美好”这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十年来,无数人的生活与命运,因“一带一路”而改变。
关注大时代,也关注普通人。7月24日起,新华社推出“一带一路·零距离”内外联动系列报道,聚焦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和事,通过国内与驻外分社记者联动报道,生动讲述“一带一路”十年书写的那些命运与共故事。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