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与中国式现代化同行——读《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面向群众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历史进程,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以生动的故事讲解时代课题,以朴素的语言阐释深刻道理,力求以一种新的呈现方式讲清、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清晰、具体而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兴起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挑战的回应,而且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运动。以现代化的方式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进而实现民族复兴,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雄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奋斗与思考、光荣与梦想。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的夭折、辛亥革命后的困境使孙中山先生意识到,应“按照自己的社会情形”,寻找一条“驾乎欧美之上”的现代化道路。真正找到这样一条道路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并初步构想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人民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反复比较中得出的时代结论,是对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科学解答。《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这一艰难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形象而生动。
《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在“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章里写道:“马克思主义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因子,把中国引向了现代化进程,而且它作为对西方现代化批判的思想成果,引领中国突破传统现代化的窠臼,走上了一条更为理性、更为人文、更为光明的现代化道路。”这条“更为理性、更为人文、更为光明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一分析深刻而准确。如果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社会空间,那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文化空间。“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如此内涵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必然能够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指出:“正是基于对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它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起首,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向,贯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落脚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结论正确而全面,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是如此。但是,要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说服人,在群众中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仅仅用概念解释概念、从范畴推演范畴,还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讲清、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道理学理哲理。理论阐释不能仅仅成为理论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理论家个人的“自说自话”,重要的是同现实“对话”、同群众“对话”。一方面,从群众中发现实际问题,并使实际问题升华为理论问题;另一方面,用科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用通俗语言向群众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使群众真实地感到,我们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在、同行、同呼吸、共命运。
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面向群众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历史进程,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以生动的故事讲解时代课题,以朴素的语言阐释深刻道理,力求以一种新的呈现方式讲清、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清晰、具体而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兴起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挑战的回应,而且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运动。以现代化的方式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进而实现民族复兴,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雄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奋斗与思考、光荣与梦想。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的夭折、辛亥革命后的困境使孙中山先生意识到,应“按照自己的社会情形”,寻找一条“驾乎欧美之上”的现代化道路。真正找到这样一条道路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并初步构想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人民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反复比较中得出的时代结论,是对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科学解答。《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这一艰难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形象而生动。
《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在“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章里写道:“马克思主义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因子,把中国引向了现代化进程,而且它作为对西方现代化批判的思想成果,引领中国突破传统现代化的窠臼,走上了一条更为理性、更为人文、更为光明的现代化道路。”这条“更为理性、更为人文、更为光明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一分析深刻而准确。如果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社会空间,那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文化空间。“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如此内涵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必然能够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指出:“正是基于对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它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起首,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向,贯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落脚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结论正确而全面,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是如此。但是,要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说服人,在群众中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仅仅用概念解释概念、从范畴推演范畴,还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讲清、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道理学理哲理。理论阐释不能仅仅成为理论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理论家个人的“自说自话”,重要的是同现实“对话”、同群众“对话”。一方面,从群众中发现实际问题,并使实际问题升华为理论问题;另一方面,用科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用通俗语言向群众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使群众真实地感到,我们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在、同行、同呼吸、共命运。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作者: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