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学术圆桌 | 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编者按】今天是第39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高度评价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如何抓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主持人:于 颖 本报记者
嘉 宾:范国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郅庭瑾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季洪旭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
资料图片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如何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范国睿:我们可以从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两个层面来理解“教育强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方面,“教育强国”即“强”国之“教育”,“建”教育强国,就是要建设一个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质量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今年5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教育由“学有所教”的规模增长转向“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一个具有强大自主培养能力、强大综合实力与竞争能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教育公平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教育强国也意味着保证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绽放人生精彩、成就人生梦想。
以“教育”强国,就是将教育作为一个手段、方法和路径,来建设现代化强国。从人力资本层面看,意味着以教育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促进支撑科技经济持续、健康、绿色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提升;从知识生产层面看,意味着以教育传播、创新、应用知识,推动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科技与经济竞争力;从社会进步层面看,需要以教育改善和提升人的素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
郅庭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具体而言,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应注重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二是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三是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推动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四是推动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增强基层学校办学活力,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和人才培养途径。五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机制,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脑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方法,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季洪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要认真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教育方针寻找答案,从教育本源理性反思,从时代特征探寻路径。首先,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支撑作用。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让爱国兴邦和责任担当成为年轻人的集体印记和时代特质。其次,为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第三,为提升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支撑作用。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创设尊重差异、丰富选择、满足需求的育人场域,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尽量在成全学生个性发展中实施“无差别性”教育。
主持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教师节来临,习近平总书记或者深入学校看望教师学生,或者以书信形式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尊师重教观?
郅庭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饱含着对人民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范国睿: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就是要在政治上信任教师,提高教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影响力,保障教师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和崇高荣誉,落实《教育法》《教师法》赋予的法律权利与待遇。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需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反映的是社会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现实表现,需要进一步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
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意味着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尊重,使教师能够在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形下,依据专业判断和专业智慧自主组织教与学的活动。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使教师有“位”进而有“为”,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思想观念、社会舆论、制度政策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季洪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每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和殷殷期盼,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教师在切身感受到尊师重教风尚不断形成的同时,也要时刻警醒自己,教师的职业定位应该在于学生今日之爱戴和明日之记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人生,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
主持人:今年是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郅庭瑾:首先,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其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潜心教书育人。再次,要让教师成为全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保障广大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范国睿: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培养,取决于优质高效的教师教育体系。改善教师资源供给,提高教师素养,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到2035年,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硕士学历水平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硕士学历水平,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有215所师范院校、500多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正努力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以此为依托,实现从以本科生为主的教师教育向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的教师教育的战略转型,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实施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即“国优计划”,既助力全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又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破解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9月启动的“国优计划”(首批30所试点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将在推动我国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带来实质性的突破,有效增加高素质教师供给。
为了推进教师资源供给转型升级,需要充分调动各教育硕士培养院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本硕一体化、学科专业硕士与教育硕士“双硕士”培养模式,大幅度提高在职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水平;在专业结构上,增加并建强一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强化实验教学能力。这些改革举措,不仅能够加快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发展一体化的教师人才造就模式,而且能够培养一大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季洪旭:从学校方面来看,首先要构筑好内容全面、梯队合理、类型多样的教师发展体系,在内容设计上以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其次,致力于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引导老师们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心中有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肩上有责”做思想上的传播者,“眼里有光”做灵魂上的塑造者,“手里有活”做事业上的拓荒者。第三,加快建立“学、建、用、研”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
主持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如何提炼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筑牢精神支柱?
郅庭瑾:人唯有在精神上的觉醒,才能迸发出持续的创造性活力。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者既要成为思想的引领者,又要成为精神的塑造者。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培育教育家精神,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回应时代之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于时代前沿,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建立起全体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为教育事业发展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鼓励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制度保障。保障教育家办学自主权,鼓励教师校长在人才培养、育人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锐意进取,鼓励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提供充足养分。
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教育实践,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坚实土壤。教育家精神源于教育家,是优秀的教育者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弘扬教育家精神,应以名师名校长培养为抓手,营造“教师终身学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力彰显典型示范,发挥正向引领的同时,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强化“人民教育家”等典型示范引领,健全多元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教育家、发扬教育家精神的社会风尚。
季洪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家灿若星辰,其中不乏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教育先哲,倡导贫民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思想者,追求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教育探索者,也有涵养德性、尊重天性和张扬个性的当代教育先行者。就其所呈现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言,第一个方面是创造性和反思性。教育家是思想者,应不断追问并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怎么实施教育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时代性和实践性。孔子创办私学传道,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教育家的思想一定来源于实践并改造实践。第三个方面是公平性和真实性。所谓公平性就是追求为每个学生无差别地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走向卓越。所谓真实性,就是真诚地、坦白直率地、质朴无畏地、实事求是地实施教育,让美善靠近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将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建功立业。
中国目前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些历史性成就离不开1800多万名教师的坚守。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理应得到提炼和传承,以教育家精神去激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形成教育家精神办学的共同体,成就教育强国伟业中的强国之师。
【编者按】今天是第39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高度评价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如何抓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主持人:于 颖 本报记者
嘉 宾:范国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郅庭瑾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季洪旭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
资料图片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如何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范国睿:我们可以从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两个层面来理解“教育强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方面,“教育强国”即“强”国之“教育”,“建”教育强国,就是要建设一个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质量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今年5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教育由“学有所教”的规模增长转向“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一个具有强大自主培养能力、强大综合实力与竞争能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教育公平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教育强国也意味着保证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绽放人生精彩、成就人生梦想。
以“教育”强国,就是将教育作为一个手段、方法和路径,来建设现代化强国。从人力资本层面看,意味着以教育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促进支撑科技经济持续、健康、绿色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提升;从知识生产层面看,意味着以教育传播、创新、应用知识,推动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科技与经济竞争力;从社会进步层面看,需要以教育改善和提升人的素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
郅庭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具体而言,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应注重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二是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三是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推动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四是推动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增强基层学校办学活力,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和人才培养途径。五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机制,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脑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方法,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季洪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要认真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教育方针寻找答案,从教育本源理性反思,从时代特征探寻路径。首先,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支撑作用。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让爱国兴邦和责任担当成为年轻人的集体印记和时代特质。其次,为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第三,为提升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支撑作用。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创设尊重差异、丰富选择、满足需求的育人场域,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尽量在成全学生个性发展中实施“无差别性”教育。
主持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教师节来临,习近平总书记或者深入学校看望教师学生,或者以书信形式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尊师重教观?
郅庭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饱含着对人民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范国睿: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就是要在政治上信任教师,提高教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影响力,保障教师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和崇高荣誉,落实《教育法》《教师法》赋予的法律权利与待遇。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需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反映的是社会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现实表现,需要进一步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
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意味着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尊重,使教师能够在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形下,依据专业判断和专业智慧自主组织教与学的活动。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使教师有“位”进而有“为”,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思想观念、社会舆论、制度政策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季洪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每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和殷殷期盼,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教师在切身感受到尊师重教风尚不断形成的同时,也要时刻警醒自己,教师的职业定位应该在于学生今日之爱戴和明日之记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人生,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
主持人:今年是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郅庭瑾:首先,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其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潜心教书育人。再次,要让教师成为全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保障广大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范国睿: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培养,取决于优质高效的教师教育体系。改善教师资源供给,提高教师素养,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到2035年,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硕士学历水平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硕士学历水平,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有215所师范院校、500多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正努力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以此为依托,实现从以本科生为主的教师教育向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的教师教育的战略转型,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实施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即“国优计划”,既助力全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又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破解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9月启动的“国优计划”(首批30所试点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将在推动我国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带来实质性的突破,有效增加高素质教师供给。
为了推进教师资源供给转型升级,需要充分调动各教育硕士培养院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本硕一体化、学科专业硕士与教育硕士“双硕士”培养模式,大幅度提高在职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水平;在专业结构上,增加并建强一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强化实验教学能力。这些改革举措,不仅能够加快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发展一体化的教师人才造就模式,而且能够培养一大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季洪旭:从学校方面来看,首先要构筑好内容全面、梯队合理、类型多样的教师发展体系,在内容设计上以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其次,致力于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引导老师们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心中有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肩上有责”做思想上的传播者,“眼里有光”做灵魂上的塑造者,“手里有活”做事业上的拓荒者。第三,加快建立“学、建、用、研”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
主持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如何提炼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筑牢精神支柱?
郅庭瑾:人唯有在精神上的觉醒,才能迸发出持续的创造性活力。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者既要成为思想的引领者,又要成为精神的塑造者。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培育教育家精神,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回应时代之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于时代前沿,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建立起全体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为教育事业发展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鼓励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制度保障。保障教育家办学自主权,鼓励教师校长在人才培养、育人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锐意进取,鼓励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提供充足养分。
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教育实践,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坚实土壤。教育家精神源于教育家,是优秀的教育者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弘扬教育家精神,应以名师名校长培养为抓手,营造“教师终身学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力彰显典型示范,发挥正向引领的同时,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强化“人民教育家”等典型示范引领,健全多元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教育家、发扬教育家精神的社会风尚。
季洪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家灿若星辰,其中不乏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教育先哲,倡导贫民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思想者,追求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教育探索者,也有涵养德性、尊重天性和张扬个性的当代教育先行者。就其所呈现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言,第一个方面是创造性和反思性。教育家是思想者,应不断追问并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怎么实施教育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时代性和实践性。孔子创办私学传道,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教育家的思想一定来源于实践并改造实践。第三个方面是公平性和真实性。所谓公平性就是追求为每个学生无差别地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走向卓越。所谓真实性,就是真诚地、坦白直率地、质朴无畏地、实事求是地实施教育,让美善靠近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将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建功立业。
中国目前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些历史性成就离不开1800多万名教师的坚守。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理应得到提炼和传承,以教育家精神去激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形成教育家精神办学的共同体,成就教育强国伟业中的强国之师。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