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湖北郧西:七夕浪漫民俗传承千年焕发新活力
岁值孟秋,在湖北郧西,街头巷尾早早装点上各类七夕元素饰品。相传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日子,逐渐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郧西有着“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的称号。2014年,“郧西七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当地,口头、书面、行为上都保留着深厚的七夕文化遗存。
“全家哟老少哟乐呵呵哟喂,咿呀呀子哟喂。山也乐来呀水也乐,天下情人相约会天河。”在郧西三弦中,有着咏唱牛郎织女故事的曲段。而宋代、元代、明清时代的民间歌本,包括《幽事移文》等几十册,均有牛郎织女民歌和七夕传说的记载。
年年七夕,郧西都会举办“放河灯”活动,相传是担心牛郎看不清夜晚的鹊桥,便在河流放灯为其指路。在郧西上津、关防等地,“做巧食”的习俗流传至今,姑娘们会在这一天做出造型各异的面点。此外还有着“观星辰”“葡萄树下听夜话”“染指甲”等习俗。
“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反映了植桑养蚕、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郧西县文旅局退休干部熊朝学对当地七夕文化研究颇深。据他介绍,地处汉水、天河流域的郧西较早进入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为郧西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郧西,七夕“穿针引线”的“乞巧”习俗流传至今。据郧西县文化馆副馆长王婷婷介绍,若要溯其渊源,还与先民们对织女星的崇拜有关。“乞巧”习俗衍生出精美刺绣工艺,“织女绣”便是其中之一。
郧西浓厚的七夕氛围离不开对民俗的传承与保护。郧西“织女绣”传承人张春梅研究刺绣工艺已有30年左右,截至目前,随她学习“织女绣”的学员已有300余人。为跟上当下潮流,张春梅还制作出绣有卡通版牛郎织女形象的小包,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
22日晚,“放河灯”活动将在郧安桥下举行。来自当地的女学生们已为放河灯前的祈福舞蹈排练一周有余。谈起七夕,刚结束排练的高一学生田杰称,“七夕在大家看来是情人的节日,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感悟。”她说,牛郎织女一年一见,生活中大家一期一会,应当明白时间的珍贵。
“三月里来是清明,七月里来度七夕。花开遍山蝶纷纷,天上牛郎配织女。”七夕又至,天河之畔,一位老人喃喃唱起民歌。入夜,少女们将在郧安桥下翩翩起舞,放走河灯,寄予美好的祝福。
岁值孟秋,在湖北郧西,街头巷尾早早装点上各类七夕元素饰品。相传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日子,逐渐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郧西有着“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的称号。2014年,“郧西七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当地,口头、书面、行为上都保留着深厚的七夕文化遗存。
“全家哟老少哟乐呵呵哟喂,咿呀呀子哟喂。山也乐来呀水也乐,天下情人相约会天河。”在郧西三弦中,有着咏唱牛郎织女故事的曲段。而宋代、元代、明清时代的民间歌本,包括《幽事移文》等几十册,均有牛郎织女民歌和七夕传说的记载。
年年七夕,郧西都会举办“放河灯”活动,相传是担心牛郎看不清夜晚的鹊桥,便在河流放灯为其指路。在郧西上津、关防等地,“做巧食”的习俗流传至今,姑娘们会在这一天做出造型各异的面点。此外还有着“观星辰”“葡萄树下听夜话”“染指甲”等习俗。
“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反映了植桑养蚕、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郧西县文旅局退休干部熊朝学对当地七夕文化研究颇深。据他介绍,地处汉水、天河流域的郧西较早进入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为郧西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郧西,七夕“穿针引线”的“乞巧”习俗流传至今。据郧西县文化馆副馆长王婷婷介绍,若要溯其渊源,还与先民们对织女星的崇拜有关。“乞巧”习俗衍生出精美刺绣工艺,“织女绣”便是其中之一。
郧西浓厚的七夕氛围离不开对民俗的传承与保护。郧西“织女绣”传承人张春梅研究刺绣工艺已有30年左右,截至目前,随她学习“织女绣”的学员已有300余人。为跟上当下潮流,张春梅还制作出绣有卡通版牛郎织女形象的小包,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
22日晚,“放河灯”活动将在郧安桥下举行。来自当地的女学生们已为放河灯前的祈福舞蹈排练一周有余。谈起七夕,刚结束排练的高一学生田杰称,“七夕在大家看来是情人的节日,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感悟。”她说,牛郎织女一年一见,生活中大家一期一会,应当明白时间的珍贵。
“三月里来是清明,七月里来度七夕。花开遍山蝶纷纷,天上牛郎配织女。”七夕又至,天河之畔,一位老人喃喃唱起民歌。入夜,少女们将在郧安桥下翩翩起舞,放走河灯,寄予美好的祝福。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