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这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探索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系统方法论,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科学回应“四个之问”的理论关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回答时代之问、满足时代之需的产物。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些问题凝结为振聋发聩的理性形式,这就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四个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回答,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圆满答卷。
回答“四个之问”必须牢固树立大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从思维特征上说,要求认识主体必须具有胸怀天下的大历史格局、洞察规律的大历史思维、见微知著的大历史眼光、贯通古今的大历史逻辑。体悟“中国之问”,就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定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问题,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悟“世界之问”,就是要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理清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汲取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认清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辨识世界未来的正确走向,科学认识和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世界申明中国立场,倡导中国主张,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体悟“人民之问”,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细心体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有品质、更丰富多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中国人民获得富足、幸福、自由和尊严;体悟“时代之问”,就是要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与世界各国一道,认识和处理全球性问题,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不断缩小和化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时代,塑造时代,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在中国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无论是回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还是“世界之问”“时代之问”,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新兴大国与老牌发达国家并存出现的新的严峻形势。历史上,有些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以大炮的射程垄断真理,以强权逻辑制定规则,将“规则霸权”包装成“规则文明”,把西方价值观演绎为“普世价值”,想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西方大搞团伙政治,拉帮结派,对中国这样的世界大国也发起无理性且无底线的全面打压、围堵和制裁,公然以“双重标准”扯下他们最后的文明遮羞布,让原本的强盗逻辑、霸权思维和伪善面目赤裸裸地暴走于天下。美西方今天所宣称的“文明”,仍如马克思当年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站在世界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回答“四个之问”,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和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兑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自觉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方法论是理论原则、理论逻辑向认识和实践过程的自然延伸。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上彻底的自觉表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西欧,广播于世界,兑现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真诚信仰和坚定实践之中。回顾历史,值得牢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激燃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融合之时,蓬勃于其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之中。马克思主义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规律的深刻把握。作为普遍性真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作为特殊性真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固有矛盾所形成的不可克服的“界限”,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彻底克服这一界限开辟无限空间。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只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不可能摆脱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也难以避免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不公正和战争威胁。但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如何走,社会主义如何建,则需要各个民族、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民族、本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上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让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去“重新考虑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有的放矢”;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着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原则,科学回答和解决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的实践主题,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中的两个思想层面作出了明确的定位,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结合之“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结合之“根脉”,中国实际、中国实践则是结合之“的”。“魂脉”体现为理论的价值取向、理想目标、精神气质和生命意志;“根脉”则接续着理论的历史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心理以至人民志趣。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根深叶茂、春华秋实的动力蓄养和方向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有的放矢”的功能定向。只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活化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成就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与中国、与世界、与时代相拥而行,相辅而立,相成而恒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直接目的就是:“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因而,一切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就是正确的,都是应当大胆推进的;反之,一切无益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解决的所谓“理论创新”,都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都是应当拒绝的;一切有碍于、有害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解决的所谓“理论创新”,就是错误的,都是应当反对的。
“两个结合”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信,又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总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高地。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大精深,在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也必然具体化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化为“六个必须坚持”。这“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和创造性运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哲学理念和深层逻辑,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抓手,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方法路径,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及其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政治逻辑和价值选择。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价值本源和实践宗旨,也正因为如此,人民成了党创造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党的理论创新,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目的,也才能成为指导人民的理论信仰,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自信自立,归根到底就是要依靠自己,并且坚持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回望过去,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面向现实,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展望未来,我们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告诉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而反对教条主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而反对崇洋媚外,坚持自信自立而不故步自封,始终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理论品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坚持“正道”就是坚持“量的积累”,保持质的稳定性和过程的连续性;坚持创新,就是敢于并善于实现 “量变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开启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的这种发展特征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都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就是坚守“正道”,防止自觉或不自觉地误入歧途。“正道”与“邪路”,不是主观的臆想和臆断,而是由历史证明的。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三大结论:中国共产党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坚持这三大结论,即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正路。“守正”不是“守旧”,以故步自封的态度“守正”,正路迟早会退化为“绝路”。只有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提速换挡,向着理想目标趋近。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因而也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同向创新、互诘互问、互支互促的辩证发展史。历史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理论旨趣和实践品格,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务实精神和历史担当。理论创新,归根结底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什么叫问题?毛泽东通俗地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敏于发现矛盾、科学分析矛盾、有效解决矛盾,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聚焦认识和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说到底,党的理论创新就是为科学认识和真正解决这些领域不断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反映了我们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的总特征,以联系和发展的系统观念创新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具体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整体中定位局部,在局部中观照整体,使整体与局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当前奋斗成为成就长远目标的条件。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国际观—天下观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地表明我们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同时也被美西方视为对其霸权的挑战,引起了他们的焦虑和恐慌,进而对中国进行全面疯狂打压。中国一方面要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必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旗帜鲜明地反对美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规则公正化,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以人类共同价值增进全人类的共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努力达成“两个符合”的理论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两个结合”,其科学性要求在于达到“两个符合”,即“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
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是理论创新中客观方面的两个要点,即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这是理论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要求。所谓符合中国实际,既符合当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的客观现实,也契合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实践基础,使之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文化信仰之中;所谓符合时代要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能够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如何引领这个时代”的大课题。党的二十大对当今时代的态势作出了振聋发聩的判断:“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健康发展与文明进步。
符合客观规律,是真理的本质要求,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理论才能称得上真理,才能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要遵循已经被实践证明的客观规律,构建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不断认识和把握新的客观规律,为强化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提供认识论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对这三大规律的一体化认知和科学把握,为党执政兴国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现实基础,做到前者,才能使理论具有可行性,做到后者,才能为实践标明应然性,为未来指明前进方向。客观可行性和理论应然性的统一,最终保证实践的现实性、有效性,历史地、具体地实现了“两个符合”的理论,才能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南。
不断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方法论自觉本身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始终走在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这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探索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系统方法论,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科学回应“四个之问”的理论关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回答时代之问、满足时代之需的产物。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些问题凝结为振聋发聩的理性形式,这就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四个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回答,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圆满答卷。
回答“四个之问”必须牢固树立大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从思维特征上说,要求认识主体必须具有胸怀天下的大历史格局、洞察规律的大历史思维、见微知著的大历史眼光、贯通古今的大历史逻辑。体悟“中国之问”,就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定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问题,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悟“世界之问”,就是要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理清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汲取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认清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辨识世界未来的正确走向,科学认识和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世界申明中国立场,倡导中国主张,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体悟“人民之问”,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细心体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有品质、更丰富多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中国人民获得富足、幸福、自由和尊严;体悟“时代之问”,就是要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与世界各国一道,认识和处理全球性问题,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不断缩小和化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时代,塑造时代,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在中国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无论是回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还是“世界之问”“时代之问”,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新兴大国与老牌发达国家并存出现的新的严峻形势。历史上,有些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以大炮的射程垄断真理,以强权逻辑制定规则,将“规则霸权”包装成“规则文明”,把西方价值观演绎为“普世价值”,想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西方大搞团伙政治,拉帮结派,对中国这样的世界大国也发起无理性且无底线的全面打压、围堵和制裁,公然以“双重标准”扯下他们最后的文明遮羞布,让原本的强盗逻辑、霸权思维和伪善面目赤裸裸地暴走于天下。美西方今天所宣称的“文明”,仍如马克思当年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站在世界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回答“四个之问”,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和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兑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自觉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方法论是理论原则、理论逻辑向认识和实践过程的自然延伸。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上彻底的自觉表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西欧,广播于世界,兑现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真诚信仰和坚定实践之中。回顾历史,值得牢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激燃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融合之时,蓬勃于其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之中。马克思主义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规律的深刻把握。作为普遍性真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作为特殊性真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固有矛盾所形成的不可克服的“界限”,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彻底克服这一界限开辟无限空间。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只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不可能摆脱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也难以避免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不公正和战争威胁。但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如何走,社会主义如何建,则需要各个民族、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民族、本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上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让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去“重新考虑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有的放矢”;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着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原则,科学回答和解决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的实践主题,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中的两个思想层面作出了明确的定位,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结合之“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结合之“根脉”,中国实际、中国实践则是结合之“的”。“魂脉”体现为理论的价值取向、理想目标、精神气质和生命意志;“根脉”则接续着理论的历史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心理以至人民志趣。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根深叶茂、春华秋实的动力蓄养和方向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有的放矢”的功能定向。只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活化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成就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与中国、与世界、与时代相拥而行,相辅而立,相成而恒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直接目的就是:“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因而,一切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就是正确的,都是应当大胆推进的;反之,一切无益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解决的所谓“理论创新”,都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都是应当拒绝的;一切有碍于、有害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解决的所谓“理论创新”,就是错误的,都是应当反对的。
“两个结合”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信,又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总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高地。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大精深,在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也必然具体化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化为“六个必须坚持”。这“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和创造性运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哲学理念和深层逻辑,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抓手,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方法路径,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及其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政治逻辑和价值选择。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价值本源和实践宗旨,也正因为如此,人民成了党创造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党的理论创新,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目的,也才能成为指导人民的理论信仰,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自信自立,归根到底就是要依靠自己,并且坚持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回望过去,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面向现实,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展望未来,我们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告诉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而反对教条主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而反对崇洋媚外,坚持自信自立而不故步自封,始终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理论品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坚持“正道”就是坚持“量的积累”,保持质的稳定性和过程的连续性;坚持创新,就是敢于并善于实现 “量变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开启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的这种发展特征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都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就是坚守“正道”,防止自觉或不自觉地误入歧途。“正道”与“邪路”,不是主观的臆想和臆断,而是由历史证明的。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三大结论:中国共产党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坚持这三大结论,即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正路。“守正”不是“守旧”,以故步自封的态度“守正”,正路迟早会退化为“绝路”。只有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提速换挡,向着理想目标趋近。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因而也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同向创新、互诘互问、互支互促的辩证发展史。历史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理论旨趣和实践品格,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务实精神和历史担当。理论创新,归根结底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什么叫问题?毛泽东通俗地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敏于发现矛盾、科学分析矛盾、有效解决矛盾,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聚焦认识和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说到底,党的理论创新就是为科学认识和真正解决这些领域不断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反映了我们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的总特征,以联系和发展的系统观念创新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具体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整体中定位局部,在局部中观照整体,使整体与局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当前奋斗成为成就长远目标的条件。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国际观—天下观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地表明我们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同时也被美西方视为对其霸权的挑战,引起了他们的焦虑和恐慌,进而对中国进行全面疯狂打压。中国一方面要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必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旗帜鲜明地反对美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规则公正化,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以人类共同价值增进全人类的共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努力达成“两个符合”的理论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两个结合”,其科学性要求在于达到“两个符合”,即“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
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是理论创新中客观方面的两个要点,即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这是理论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要求。所谓符合中国实际,既符合当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的客观现实,也契合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实践基础,使之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文化信仰之中;所谓符合时代要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能够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如何引领这个时代”的大课题。党的二十大对当今时代的态势作出了振聋发聩的判断:“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健康发展与文明进步。
符合客观规律,是真理的本质要求,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理论才能称得上真理,才能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要遵循已经被实践证明的客观规律,构建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不断认识和把握新的客观规律,为强化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提供认识论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对这三大规律的一体化认知和科学把握,为党执政兴国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现实基础,做到前者,才能使理论具有可行性,做到后者,才能为实践标明应然性,为未来指明前进方向。客观可行性和理论应然性的统一,最终保证实践的现实性、有效性,历史地、具体地实现了“两个符合”的理论,才能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南。
不断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方法论自觉本身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始终走在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健男(QE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