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202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7.78%
8月21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202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比2021年提高2.38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1.94%,农村居民为23.78%,较2021年分别增长1.24和1.76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88%、26.70%和22.56%,较2021年分别增长1.48、2.87和3.14个百分点。
根据监测结果,全国居民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58.51%、科学健康观素养53.55%、健康信息素养39.81%、慢性病防治素养28.85%、传染病防治素养28.16%和基本医疗素养27.68%。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一项综合性评价指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
据介绍,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区、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1842份。
1 健康素养和健康有什么关系?
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与人群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密切相关,是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较强指标;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有效减少健康不公平,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显著改变慢性病患者健康结局。
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评价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评价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
二是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个方面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是以公共卫生问题为导向,从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6类健康问题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对于每个调查者来说,问卷得分达到总分80%及以上,被判定具备基本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3 健康素养都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简称《健康素养66条》),界定了健康素养主要内容。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进行修订,编制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
基本知识和理念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家养犬、猫应当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成年人每日应当进行6~10千步当量的身体活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
●少饮酒,不酗酒。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
●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近视、超重与肥胖,避免网络成瘾和过早性行为。
基本技能
●能看懂食品、药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会测量脉搏和腋下体温。
●寻求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寻求健康咨询服务时拨打12320。
●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应当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
●遇到呼吸、心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
●抢救触电者时,要首先切断电源,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
●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拨打火警电话119。
●发生地震时,选择正确避震方式,震后立即开展自救互救。
据新华社
8月21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202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比2021年提高2.38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1.94%,农村居民为23.78%,较2021年分别增长1.24和1.76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88%、26.70%和22.56%,较2021年分别增长1.48、2.87和3.14个百分点。
根据监测结果,全国居民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58.51%、科学健康观素养53.55%、健康信息素养39.81%、慢性病防治素养28.85%、传染病防治素养28.16%和基本医疗素养27.68%。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一项综合性评价指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
据介绍,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区、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1842份。
1 健康素养和健康有什么关系?
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与人群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密切相关,是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较强指标;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有效减少健康不公平,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显著改变慢性病患者健康结局。
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评价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评价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
二是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个方面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是以公共卫生问题为导向,从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6类健康问题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对于每个调查者来说,问卷得分达到总分80%及以上,被判定具备基本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3 健康素养都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简称《健康素养66条》),界定了健康素养主要内容。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进行修订,编制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
基本知识和理念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家养犬、猫应当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成年人每日应当进行6~10千步当量的身体活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
●少饮酒,不酗酒。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
●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近视、超重与肥胖,避免网络成瘾和过早性行为。
基本技能
●能看懂食品、药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会测量脉搏和腋下体温。
●寻求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寻求健康咨询服务时拨打12320。
●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应当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
●遇到呼吸、心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
●抢救触电者时,要首先切断电源,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
●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拨打火警电话119。
●发生地震时,选择正确避震方式,震后立即开展自救互救。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冯翀(QZ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