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道理所在,作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重大论断。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深入学习领会,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编 者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宋代名画《蜀川胜概图》、东方蜀派古琴……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今天交融,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延续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广袤土地上、城市文脉中、历史典籍里、日常生活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也让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文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文明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让我们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经过长期奋斗,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日益深化,不仅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也使中国式现代化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同时应该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对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徜徉其间,总书记感慨万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沿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向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道理所在,作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重大论断。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深入学习领会,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编 者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以蜀锦蜀绣为意象的“锦绣之路”,宋代名画《蜀川胜概图》、东方蜀派古琴……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今天交融,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延续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广袤土地上、城市文脉中、历史典籍里、日常生活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也让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文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文明底蕴,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让我们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经过长期奋斗,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日益深化,不仅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也使中国式现代化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同时应该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对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徜徉其间,总书记感慨万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沿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向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责任编辑:刘阳(QE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