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对话潘维廉:
“我是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的厦门人。”这是潘维廉常挂在嘴边的话。自1988年到中国至今,35年生活在厦门。不管从哪儿回来,一落地,他总是说:“终于到家了”。
从古至今,有不计其数的外国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华大地,他们参与中国建设,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人和传播者。但对潘维廉而言,他不但是讲故事的人,也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
潘维廉与厦门的缘分,始于一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他卖掉美国的金融公司,带着妻儿举家来到厦门。拥有瓦尔登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的他,成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最早的MBA课程外籍教师之一。
潘维廉初到厦门时,“整个厦门只有3条公交线路,公交车是木地板,汽车尾气会钻进来,熏得人很难受。”
那时候,想吃口蛋糕也不容易,“制作蛋糕所需的肉豆蔻、肉桂,是从中药店采购的,而香草最终在一家油漆店找到了……”
在潘维廉的著作中,类似的片段生动记录了他初到中国的艰苦与不易,纵然如此,潘维廉依旧留了下来,——主要原因在人。潘维廉的记忆深处珍藏着很多令人感动的记忆:
在中国的计划经济年代,去食堂打饭一度是需要饭票的,但“老潘”当时没有这种饭票,所以打不了饭。看到潘维廉的窘境,很多中国的老师将自己的饭票送给潘维廉。潘维廉后来得知,那些给他饭票的老师,他们的饭票并不宽裕,往往自己都不够用。
潘维廉有一次不慎丢失护照和现金,没过多久,一位捡到失物的裁缝找到他悉数奉还。那位裁缝患有疾病,生活非常拮据,他的小孩也即将降生,但依然婉拒了潘维廉的现金酬谢。
1999年,潘维廉患重病入住香港一家医院,在病痛中煎熬,一度不知自己能否活下来。在他沮丧时,时任福建省代理省长的习近平委托人给潘维廉送去鲜花,当时的厦门市市长洪永世还给他写信慰问、鼓励。受到那么多中国人的关爱,潘维廉开始坚定信念,积极康复,他下定决心要回到厦门的家。
潘维廉说,正是这许许多多可爱的中国人,让他这位“老外”的心留在中国。
潘维廉经常将中国的情况通过寄书信、写文章的方式,介绍给朋友和国际社会,但有的外国朋友质疑潘维廉看到的仅仅是厦门等中国东部地区,并不了解全中国的情况。为回应质疑,潘维廉决定环游全国。
1994年,他驾车历时三月,先后到浙江、江苏、山东、北京、内蒙古、陕西、甘肃、西藏、云南、贵州、江西、广东、海南等地,行程4万多公里,亲眼目睹当地百姓如何依靠政府扶持和勤劳双手来摆脱贫困,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讲给国外的朋友们。潘维廉结集出版《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他给习近平主席写了封信,随信送上这本书。潘维廉很快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习近平主席赞赏他的“不见外”,并相信他“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因此,2019年8月,他再次踏上环游中国之旅。与25年前相比,潘维廉看到了巨大变化,高速公路、高铁已四通八达,2万多公里仅用时32天;他当年走过的宁夏、甘肃等地的小村庄,正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村民使用手机网购早已司空见惯,牧民通过手机就可以坐在家中放牧。
几十年逝去,万里路走过。老潘把在中国的实情、对中国的真情,汇成一本本著作,留给后人,写给世界。《魅力厦门》《老外看福建》《我在厦大三十年》《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中国八万里老潘走神州》……至今,潘维廉出版的介绍中国的中英文书籍有30多本。互联网时代,他又学会了网络视频录制的新技能,从2021年起,他每月拍摄制作10多个短视频,通过各种网络视频平台发布,已经是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网红。
从邂逅厦门,到爱上中国,他是中国蓬勃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他在一封封家信、一本本著作里敞开心扉、满含真诚的讲述,让世界看到了更真实、更全面、更鲜活的中国,也促进中国与西方世界更多理解,走得更近。
8月15日晚,《似是故人来》第三季第7期,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对话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维廉,聆听“老潘”内心的“不见外”,读懂一份中国情缘向世界的深情告白。
本节目中国网、江苏卫视同步首发,新浪微博、B站、百度百家、腾讯视频等多平台联合播出。
“我是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的厦门人。”这是潘维廉常挂在嘴边的话。自1988年到中国至今,35年生活在厦门。不管从哪儿回来,一落地,他总是说:“终于到家了”。
从古至今,有不计其数的外国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华大地,他们参与中国建设,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人和传播者。但对潘维廉而言,他不但是讲故事的人,也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
潘维廉与厦门的缘分,始于一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他卖掉美国的金融公司,带着妻儿举家来到厦门。拥有瓦尔登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的他,成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最早的MBA课程外籍教师之一。
潘维廉初到厦门时,“整个厦门只有3条公交线路,公交车是木地板,汽车尾气会钻进来,熏得人很难受。”
那时候,想吃口蛋糕也不容易,“制作蛋糕所需的肉豆蔻、肉桂,是从中药店采购的,而香草最终在一家油漆店找到了……”
在潘维廉的著作中,类似的片段生动记录了他初到中国的艰苦与不易,纵然如此,潘维廉依旧留了下来,——主要原因在人。潘维廉的记忆深处珍藏着很多令人感动的记忆:
在中国的计划经济年代,去食堂打饭一度是需要饭票的,但“老潘”当时没有这种饭票,所以打不了饭。看到潘维廉的窘境,很多中国的老师将自己的饭票送给潘维廉。潘维廉后来得知,那些给他饭票的老师,他们的饭票并不宽裕,往往自己都不够用。
潘维廉有一次不慎丢失护照和现金,没过多久,一位捡到失物的裁缝找到他悉数奉还。那位裁缝患有疾病,生活非常拮据,他的小孩也即将降生,但依然婉拒了潘维廉的现金酬谢。
1999年,潘维廉患重病入住香港一家医院,在病痛中煎熬,一度不知自己能否活下来。在他沮丧时,时任福建省代理省长的习近平委托人给潘维廉送去鲜花,当时的厦门市市长洪永世还给他写信慰问、鼓励。受到那么多中国人的关爱,潘维廉开始坚定信念,积极康复,他下定决心要回到厦门的家。
潘维廉说,正是这许许多多可爱的中国人,让他这位“老外”的心留在中国。
潘维廉经常将中国的情况通过寄书信、写文章的方式,介绍给朋友和国际社会,但有的外国朋友质疑潘维廉看到的仅仅是厦门等中国东部地区,并不了解全中国的情况。为回应质疑,潘维廉决定环游全国。
1994年,他驾车历时三月,先后到浙江、江苏、山东、北京、内蒙古、陕西、甘肃、西藏、云南、贵州、江西、广东、海南等地,行程4万多公里,亲眼目睹当地百姓如何依靠政府扶持和勤劳双手来摆脱贫困,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讲给国外的朋友们。潘维廉结集出版《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他给习近平主席写了封信,随信送上这本书。潘维廉很快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习近平主席赞赏他的“不见外”,并相信他“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因此,2019年8月,他再次踏上环游中国之旅。与25年前相比,潘维廉看到了巨大变化,高速公路、高铁已四通八达,2万多公里仅用时32天;他当年走过的宁夏、甘肃等地的小村庄,正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村民使用手机网购早已司空见惯,牧民通过手机就可以坐在家中放牧。
几十年逝去,万里路走过。老潘把在中国的实情、对中国的真情,汇成一本本著作,留给后人,写给世界。《魅力厦门》《老外看福建》《我在厦大三十年》《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中国八万里老潘走神州》……至今,潘维廉出版的介绍中国的中英文书籍有30多本。互联网时代,他又学会了网络视频录制的新技能,从2021年起,他每月拍摄制作10多个短视频,通过各种网络视频平台发布,已经是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网红。
从邂逅厦门,到爱上中国,他是中国蓬勃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他在一封封家信、一本本著作里敞开心扉、满含真诚的讲述,让世界看到了更真实、更全面、更鲜活的中国,也促进中国与西方世界更多理解,走得更近。
8月15日晚,《似是故人来》第三季第7期,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对话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维廉,聆听“老潘”内心的“不见外”,读懂一份中国情缘向世界的深情告白。
本节目中国网、江苏卫视同步首发,新浪微博、B站、百度百家、腾讯视频等多平台联合播出。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