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做研究,就要真正扎到问题里去”
深夜,窗外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窗内,一盏灯、一杯水,一个人端坐办公桌前,轻轻地敲击着电脑键盘。这是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主任刘光明(见上图,崔传龙摄)的工作常态,他在这里写出一篇篇理论文章,完成一个个学术课题。
20年来,刘光明矢志研究、阐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主编《解放军理论学习》期刊,主持、参与国家和军队级重大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参编著作40余部,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日积月累,锤炼理论功底
1997年,刘光明以优异成绩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在西藏工作两年后,又来到西安政治学院攻读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2003年,硕士毕业后,他又回到西藏的基层工作了一年,然后被抽调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作。
“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自那以后,刘光明就锚定研究、阐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工作。
研究中心副教授刘珂说,不管工作多忙,刘光明每天早起后在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当天发表在中央权威报刊的理论文章,并下载整理,分门别类存档。
二十年如一日,及时关注理论动向,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刘光明说:“只有紧跟理论创新的步伐,持续学习思考,才能锤炼理论功底,走在理论前沿。”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时,刘光明带领团队成员撰写发表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铭记伟大胜利 推进伟大事业》等一系列文章,旗帜鲜明地宣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作为理论专家,刘光明经常承担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赋予的重要专项任务。比如,参与编撰和修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等。
“出活快、标准高,敢打硬仗、能打胜仗。”说起刘光明,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邓海英钦佩不已。
严谨治学,瞄准学术前沿
刘光明在参加某纪录片脚本撰写时,曾经发生过一件“小事”。
当时初稿上交后,组织方请来了一批资深党史专家审核把关。其中一位老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文稿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撰稿人听到批评,感觉脸上挂不住。刘光明却说:“纪录片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现在的批评才是真正的爱护,我们要好好吸收专家的意见!”
这番话,让研究中心讲师赵文涛至今记忆深刻:“刘光明勤学不辍、谦虚谨慎的学风,值得我们每一位理论工作者学习。”
作为《解放军理论学习》主编,刘光明在每期期刊终审阶段,对每一篇稿子都要认真审阅。为了静下心来,不被打扰,他往往选择在夜深人静或周末加班完成样稿审阅。
“从提法的调整到加入最新表述,从错别字到部分标点符号的纠正,密密麻麻的修改记录,令人敬佩。”研究中心年轻教员陈嘉康说,“每次拿到刘光明编辑过的稿件,都是一次提高、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好学问,首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理论工作者,研究成果一定要瞄准学术前沿。”说起研究心得,刘光明认为,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精准阐释和生动解读相统一,从而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精心培养,带动团队成长
刘光明特别注重“传帮带”,努力培养年轻学者,让团队人人都有“两把刷子”,有拿得上台面的代表作,有能冒尖的好机会。
“2017年刚调入中心时,我对写理论文章抓不住要领,压力很大。刘光明老师很快发现了我的问题,于是从收集资料、起草提纲,到完成初稿、精细打磨,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逐字逐句指导。”对于刘光明的帮助,如今已是研究中心副教授的王强一直铭记于心。
为了培养年轻同志,刘光明常常给他们寻找锻炼的平台,用他的话说,“只有不断地跟高手学习、切磋,才能快速提升能力”。
研究中心的年轻教员刘铭,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95后。他参加工作不久,刘光明就把一篇重要文稿的撰写任务交给他。为了让他尽快成长,刘光明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从确定标题到列出提纲,从查找素材到梳理整合,从核实引文到遣词造句……刘光明边讲解边示范。经过精心打磨,文章最终正式发表。
“一定要沉住气、静下心。做研究,就要真正扎到问题里去,才能找到解题思路。”在他的帮助下,研究中心年轻教员的成长进步都很快,理论成果越来越多。
由中心集体创作的《新时代强党之道》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伟大中国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270余篇文章发表在中央媒体;《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
深夜,窗外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窗内,一盏灯、一杯水,一个人端坐办公桌前,轻轻地敲击着电脑键盘。这是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主任刘光明(见上图,崔传龙摄)的工作常态,他在这里写出一篇篇理论文章,完成一个个学术课题。
20年来,刘光明矢志研究、阐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主编《解放军理论学习》期刊,主持、参与国家和军队级重大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参编著作40余部,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日积月累,锤炼理论功底
1997年,刘光明以优异成绩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在西藏工作两年后,又来到西安政治学院攻读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2003年,硕士毕业后,他又回到西藏的基层工作了一年,然后被抽调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作。
“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自那以后,刘光明就锚定研究、阐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工作。
研究中心副教授刘珂说,不管工作多忙,刘光明每天早起后在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当天发表在中央权威报刊的理论文章,并下载整理,分门别类存档。
二十年如一日,及时关注理论动向,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刘光明说:“只有紧跟理论创新的步伐,持续学习思考,才能锤炼理论功底,走在理论前沿。”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时,刘光明带领团队成员撰写发表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铭记伟大胜利 推进伟大事业》等一系列文章,旗帜鲜明地宣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作为理论专家,刘光明经常承担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赋予的重要专项任务。比如,参与编撰和修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等。
“出活快、标准高,敢打硬仗、能打胜仗。”说起刘光明,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主任邓海英钦佩不已。
严谨治学,瞄准学术前沿
刘光明在参加某纪录片脚本撰写时,曾经发生过一件“小事”。
当时初稿上交后,组织方请来了一批资深党史专家审核把关。其中一位老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文稿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撰稿人听到批评,感觉脸上挂不住。刘光明却说:“纪录片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现在的批评才是真正的爱护,我们要好好吸收专家的意见!”
这番话,让研究中心讲师赵文涛至今记忆深刻:“刘光明勤学不辍、谦虚谨慎的学风,值得我们每一位理论工作者学习。”
作为《解放军理论学习》主编,刘光明在每期期刊终审阶段,对每一篇稿子都要认真审阅。为了静下心来,不被打扰,他往往选择在夜深人静或周末加班完成样稿审阅。
“从提法的调整到加入最新表述,从错别字到部分标点符号的纠正,密密麻麻的修改记录,令人敬佩。”研究中心年轻教员陈嘉康说,“每次拿到刘光明编辑过的稿件,都是一次提高、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好学问,首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理论工作者,研究成果一定要瞄准学术前沿。”说起研究心得,刘光明认为,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精准阐释和生动解读相统一,从而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精心培养,带动团队成长
刘光明特别注重“传帮带”,努力培养年轻学者,让团队人人都有“两把刷子”,有拿得上台面的代表作,有能冒尖的好机会。
“2017年刚调入中心时,我对写理论文章抓不住要领,压力很大。刘光明老师很快发现了我的问题,于是从收集资料、起草提纲,到完成初稿、精细打磨,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逐字逐句指导。”对于刘光明的帮助,如今已是研究中心副教授的王强一直铭记于心。
为了培养年轻同志,刘光明常常给他们寻找锻炼的平台,用他的话说,“只有不断地跟高手学习、切磋,才能快速提升能力”。
研究中心的年轻教员刘铭,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95后。他参加工作不久,刘光明就把一篇重要文稿的撰写任务交给他。为了让他尽快成长,刘光明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从确定标题到列出提纲,从查找素材到梳理整合,从核实引文到遣词造句……刘光明边讲解边示范。经过精心打磨,文章最终正式发表。
“一定要沉住气、静下心。做研究,就要真正扎到问题里去,才能找到解题思路。”在他的帮助下,研究中心年轻教员的成长进步都很快,理论成果越来越多。
由中心集体创作的《新时代强党之道》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伟大中国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270余篇文章发表在中央媒体;《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
责任编辑:陈丽艳(QX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