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又见太湖碧波漾:17年,南太湖走出一条以生态保护促产业发展的变迁路
湖州南太湖畔的月亮酒店。拍友 刘斌 摄
炎炎盛夏,太湖南岸却游人如织。滨湖大道宛如长龙蜿蜒,沿岸芦苇随风摇摆,龙之梦乐园里处处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远处丘陵绵延起伏,大片湿地绿意盎然,近处一轮明月入湖,原来是月亮酒店的倒影随碧波荡漾……
17年前,南太湖还是一片荒凉模样,经济社会发展远远不及已是群雄四起的太湖北岸,世人称之为“倾斜的太湖”。
“南太湖开发问题一直是我脑子里装的一个问题。”2006年8月1日至2日,带着这份牵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轻车简从前往南太湖考察,从生态保护讲到产业开发,为南太湖擘画了方向。
17年后,我们沿着习近平同志当年的考察路线,从南太湖的变迁里,探寻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守着太湖不能“没水喝”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李东民是南太湖治理的亲历者之一,2006年,他任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彼时,面对南太湖岸边连片的芦苇荒滩,湖面遍布的养殖围网和密不透风的渔民“住家船”,他一筹莫展。
更让人发愁的是,周边水泥厂、印染厂和野蛮生长的纺织作坊不分白天黑夜隆隆作响,到处是灰尘和裸露的矿山,快速工业化带来的污染让太湖水浑浊发黑,行人距湖岸几十米就已经臭不可闻。“身处太湖不见湖”“守着太湖没水喝”,是当时湖州人的真实写照。
湖州人,亟待一场改变。2006年8月2日,湖州长兜港海事码头。习近平同志登船前往无锡,横穿整个太湖。从无锡回来,他又到长兴太湖畔调研。当天下午,习近平同志在长兴行政中心听取湖州市关于南太湖综合治理及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他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实现双赢,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很好反过来可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增长点。”
思路一变天地宽。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率先制定《太湖生态治理规划》,承诺度假区永不向太湖排放一滴污水。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向太湖排污的内河水质,湖州铁了心整治当地重要的石矿产业,仅长兴县就关停300余座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当下,湖州依旧严字当头,对太湖沿岸以及入太湖河流沿线的开发作出严格规定,杜绝污染入湖。
南太湖的变化,百姓感受最为深刻。66岁的小梅村村民沈伯兴前半辈子和一家老小就定居在船上捕鱼为生,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太湖,蓝藻肆虐时,就像生活在一片垃圾场里。现在,他们搬进了太湖边白墙黑瓦的渔民新村,沈伯兴还成了龙之梦乐园一名薪酬稳定的划船工。
“不久前单元楼还免费安上了电梯,日子越来越舒心。”沈伯兴笑着跨上电瓶车,几位老友正催着他去太湖边看风景呢。
水清了,人笑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嘱托为指引,湖州市入太湖水质已连续1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
发展“高、新、特”
“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不能搞成败笔,败笔就是一般化”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在2006年8月的那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对当地干部说:“环太湖一圈从旅游开发角度讲,别的地方开发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你们这里还是原生态,本身就是个宝,如果把原生态适度开发以后,变成一个旅游产业,更是个宝。作为旅游业发展起来,对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贡献,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腾笼换鸟。”
当时,太湖北岸的苏南早已打出“太湖牌”开发旅游,苏州、无锡更是获批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太湖如何定位,才能避免与环太湖其他区域的同质化竞争?
习近平同志特意提醒道:“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不能搞成败笔,败笔就是一般化,一般化就没人来,不仅没人来,反而把原生态给破坏了。”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长兴一等就是9年。
34公里长的湖岸线,让“得太湖势”的长兴站在项目与资本的风口,平均每天都有至少一个客商团队前来考察投资。但长兴一直将引进高端旅游休闲项目作为沿太湖核心区域开发的唯一选择,先后拒绝了上百家客商的投资,直到2015年太湖龙之梦项目的规划图第一次在长兴太湖图影管委会原党工委书记成仁贵面前摊开时,他知道,终于等到了。
8家酒店共28000间客房、75000个演艺席位、25000个停车位、30万平方米宴会会议厅,集星级酒店群、太湖古镇、国际大马戏、动物世界、嬉水世界、冰雪世界、欢乐世界、海洋世界、东方盆景园、大型酒吧街、养老公寓、快乐农场、购物中心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2万亩,这是长兴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
也正是长兴对太湖岸线的坚定守护和执着等待,当年62岁的上海长峰集团董事长童锦泉决定要把这座宏大的梦想之城造在南太湖这片热土上。
今年1月至7月,龙之梦迎来游客6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长48%。
发展“高、新、特”旅游产业,龙之梦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
每到夜晚,月亮酒店的灯光就会点亮太湖南岸的天空。这个由国际知名建筑大师马岩松操刀设计的曲面建筑,2012年落成,已成为太湖南岸的打卡地标。
年初至今,湖州影视城已经接待了20多个剧组,超18万名游客。这里曾是湖州最大的国营造纸厂,因污染关停几经转手后变废为宝,化身为全国最大的民国风影视城。
随着一大批“高、新、特”文旅项目拔地而起,太湖南岸风光渐起,滨湖文旅产业规模总量已达上千亿元。不久前,交通运输部评选2022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江浙两省四市(苏州市、湖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环太湖公路成功上榜。
西起长兴县夹浦镇,途经长兴县、太湖旅游度假区、吴兴区,东至浙苏省界的胡溇村,全长416.2公里的滨湖大道,围绕着太湖的浩渺烟波,这分明就是那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
产城景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开发治理南太湖的‘倒逼’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黄金湖岸线蜕变的同时,一条城市天际线也日渐成型。
沿着滨湖大道一路向东,我们来到南太湖未来城建设工地现场。蓝天白云下,机械声隆隆,40幢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产业大楼屹立其中,CBD中心建筑群呼之欲出。
楼还在建,未来城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蔡加星已忙着“填楼”“兴楼”。“招商团队会反复讨论评估,筛选出适合落地的优质项目,再分配至各个区块。”蔡加星介绍,今年上半年,南太湖未来城新引进项目23个,涵盖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新兴业态。
这里是南太湖新区,省级新区之一,承载着湖州乃至全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期待,彰显了谋求发展的大格局。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南太湖开发,不要这个是长兴的、那个是吴兴的,它可以分片开发,但一定是一个统筹的规划,统一的特点,不能是一个个小而全、不相干,也不能是谁来了就给谁开发。”
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南太湖开发绝不囿于旅游产业,也绝不囿于一县一区,这是浙江全省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大事。2019年4月30日,湖州南太湖新区获批,一场从旅游产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在太湖南岸铺陈开来。
夏风徐徐,走进弁山脚下的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这里原是一片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和整治提升后,一座依山傍水的现代化产业园拔地而起,如今已成为十几家生物医药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的集聚地。
作为湖州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引擎,眼下,南太湖新区正立足生态优势,全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通信、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为核心的“3+1+N”绿色产业体系,重塑产业形态,提升发展品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太湖新区完成备案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23个,实现GDP增长7.9%,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3.1%,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充分利用开发治理南太湖的‘倒逼’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习近平同志的叮嘱犹在耳畔回响。拥湖发展,向绿而生。这座“产、城、景”融合的高能级平台,正为“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勾勒出新的发展画卷。
17年,又见太湖碧波漾,那是生态环境的欣欣向荣,那是锐意发展的蒸蒸日上。
湖州南太湖畔的月亮酒店。拍友 刘斌 摄
炎炎盛夏,太湖南岸却游人如织。滨湖大道宛如长龙蜿蜒,沿岸芦苇随风摇摆,龙之梦乐园里处处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远处丘陵绵延起伏,大片湿地绿意盎然,近处一轮明月入湖,原来是月亮酒店的倒影随碧波荡漾……
17年前,南太湖还是一片荒凉模样,经济社会发展远远不及已是群雄四起的太湖北岸,世人称之为“倾斜的太湖”。
“南太湖开发问题一直是我脑子里装的一个问题。”2006年8月1日至2日,带着这份牵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轻车简从前往南太湖考察,从生态保护讲到产业开发,为南太湖擘画了方向。
17年后,我们沿着习近平同志当年的考察路线,从南太湖的变迁里,探寻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守着太湖不能“没水喝”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李东民是南太湖治理的亲历者之一,2006年,他任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彼时,面对南太湖岸边连片的芦苇荒滩,湖面遍布的养殖围网和密不透风的渔民“住家船”,他一筹莫展。
更让人发愁的是,周边水泥厂、印染厂和野蛮生长的纺织作坊不分白天黑夜隆隆作响,到处是灰尘和裸露的矿山,快速工业化带来的污染让太湖水浑浊发黑,行人距湖岸几十米就已经臭不可闻。“身处太湖不见湖”“守着太湖没水喝”,是当时湖州人的真实写照。
湖州人,亟待一场改变。2006年8月2日,湖州长兜港海事码头。习近平同志登船前往无锡,横穿整个太湖。从无锡回来,他又到长兴太湖畔调研。当天下午,习近平同志在长兴行政中心听取湖州市关于南太湖综合治理及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他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实现双赢,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很好反过来可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增长点。”
思路一变天地宽。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率先制定《太湖生态治理规划》,承诺度假区永不向太湖排放一滴污水。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向太湖排污的内河水质,湖州铁了心整治当地重要的石矿产业,仅长兴县就关停300余座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当下,湖州依旧严字当头,对太湖沿岸以及入太湖河流沿线的开发作出严格规定,杜绝污染入湖。
南太湖的变化,百姓感受最为深刻。66岁的小梅村村民沈伯兴前半辈子和一家老小就定居在船上捕鱼为生,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太湖,蓝藻肆虐时,就像生活在一片垃圾场里。现在,他们搬进了太湖边白墙黑瓦的渔民新村,沈伯兴还成了龙之梦乐园一名薪酬稳定的划船工。
“不久前单元楼还免费安上了电梯,日子越来越舒心。”沈伯兴笑着跨上电瓶车,几位老友正催着他去太湖边看风景呢。
水清了,人笑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嘱托为指引,湖州市入太湖水质已连续1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
发展“高、新、特”
“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不能搞成败笔,败笔就是一般化”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在2006年8月的那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对当地干部说:“环太湖一圈从旅游开发角度讲,别的地方开发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你们这里还是原生态,本身就是个宝,如果把原生态适度开发以后,变成一个旅游产业,更是个宝。作为旅游业发展起来,对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贡献,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腾笼换鸟。”
当时,太湖北岸的苏南早已打出“太湖牌”开发旅游,苏州、无锡更是获批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太湖如何定位,才能避免与环太湖其他区域的同质化竞争?
习近平同志特意提醒道:“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不能搞成败笔,败笔就是一般化,一般化就没人来,不仅没人来,反而把原生态给破坏了。”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长兴一等就是9年。
34公里长的湖岸线,让“得太湖势”的长兴站在项目与资本的风口,平均每天都有至少一个客商团队前来考察投资。但长兴一直将引进高端旅游休闲项目作为沿太湖核心区域开发的唯一选择,先后拒绝了上百家客商的投资,直到2015年太湖龙之梦项目的规划图第一次在长兴太湖图影管委会原党工委书记成仁贵面前摊开时,他知道,终于等到了。
8家酒店共28000间客房、75000个演艺席位、25000个停车位、30万平方米宴会会议厅,集星级酒店群、太湖古镇、国际大马戏、动物世界、嬉水世界、冰雪世界、欢乐世界、海洋世界、东方盆景园、大型酒吧街、养老公寓、快乐农场、购物中心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2万亩,这是长兴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
也正是长兴对太湖岸线的坚定守护和执着等待,当年62岁的上海长峰集团董事长童锦泉决定要把这座宏大的梦想之城造在南太湖这片热土上。
今年1月至7月,龙之梦迎来游客6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长48%。
发展“高、新、特”旅游产业,龙之梦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
每到夜晚,月亮酒店的灯光就会点亮太湖南岸的天空。这个由国际知名建筑大师马岩松操刀设计的曲面建筑,2012年落成,已成为太湖南岸的打卡地标。
年初至今,湖州影视城已经接待了20多个剧组,超18万名游客。这里曾是湖州最大的国营造纸厂,因污染关停几经转手后变废为宝,化身为全国最大的民国风影视城。
随着一大批“高、新、特”文旅项目拔地而起,太湖南岸风光渐起,滨湖文旅产业规模总量已达上千亿元。不久前,交通运输部评选2022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江浙两省四市(苏州市、湖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环太湖公路成功上榜。
西起长兴县夹浦镇,途经长兴县、太湖旅游度假区、吴兴区,东至浙苏省界的胡溇村,全长416.2公里的滨湖大道,围绕着太湖的浩渺烟波,这分明就是那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
产城景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开发治理南太湖的‘倒逼’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黄金湖岸线蜕变的同时,一条城市天际线也日渐成型。
沿着滨湖大道一路向东,我们来到南太湖未来城建设工地现场。蓝天白云下,机械声隆隆,40幢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产业大楼屹立其中,CBD中心建筑群呼之欲出。
楼还在建,未来城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蔡加星已忙着“填楼”“兴楼”。“招商团队会反复讨论评估,筛选出适合落地的优质项目,再分配至各个区块。”蔡加星介绍,今年上半年,南太湖未来城新引进项目23个,涵盖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新兴业态。
这里是南太湖新区,省级新区之一,承载着湖州乃至全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期待,彰显了谋求发展的大格局。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南太湖开发,不要这个是长兴的、那个是吴兴的,它可以分片开发,但一定是一个统筹的规划,统一的特点,不能是一个个小而全、不相干,也不能是谁来了就给谁开发。”
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南太湖开发绝不囿于旅游产业,也绝不囿于一县一区,这是浙江全省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大事。2019年4月30日,湖州南太湖新区获批,一场从旅游产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在太湖南岸铺陈开来。
夏风徐徐,走进弁山脚下的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这里原是一片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和整治提升后,一座依山傍水的现代化产业园拔地而起,如今已成为十几家生物医药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的集聚地。
作为湖州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引擎,眼下,南太湖新区正立足生态优势,全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通信、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为核心的“3+1+N”绿色产业体系,重塑产业形态,提升发展品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太湖新区完成备案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23个,实现GDP增长7.9%,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3.1%,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充分利用开发治理南太湖的‘倒逼’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习近平同志的叮嘱犹在耳畔回响。拥湖发展,向绿而生。这座“产、城、景”融合的高能级平台,正为“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勾勒出新的发展画卷。
17年,又见太湖碧波漾,那是生态环境的欣欣向荣,那是锐意发展的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