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70年前他们带着担架奔赴朝鲜
6月17日拍摄的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新华社长春7月25日电(记者王帆、张博宇、周万鹏)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硝烟弥漫。穿梭于火线与后方之间的担架队员,为抢救志愿军战士的生命立下了累累战功。
当年,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竟用一根扁担俘虏了25名敌军——如今,他的传奇故事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清晨,30岁的曲贵琪来到吉林省集安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她有时也会客串讲解员,尤其是向参观者讲述太爷爷曲洪一带着扁担在朝鲜期间的英勇事迹。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集安是这场战争的重要后援地、前沿保障地。”曲贵琪说,“作为一名集安人,我深感自豪。太爷爷曲洪一,更是我们集安人的骄傲。”
6月28日,曲贵琪在吉林省集安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观看太爷爷曲洪一的事迹简介。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集安市位于长白山南麓、鸭绿江西畔,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这座当时称辑安、只有14万人口的边城,倾力支援战场。其间,集安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战斗英雄经此渡江开赴战场,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平民英雄——担架队员就是其中的代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6日,一支团级作战部队从集安兵分两路、飞速渡江,挺进朝鲜东线——这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渡”。当时的集安作为支援前线的前沿县城,也迅速动员百姓成立了担架队,运送伤员。
曲贵琪介绍,曲洪一当年已经54岁,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担架队,但因年龄偏大被拒收。第二天,他又早早来到报名处,还是没被批准。第三天,他在家索性剃光了头发和胡子,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些,再次赶到报名处。曲洪一一再坚持下,如愿加入担架队,并成为集安第三担架大队队长,作为首批出征的担架队员,随志愿军入朝。
6月29日拍摄的鸭绿江畔的吉林省集安市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刚到朝鲜的第一个任务就遇到了难题。”曲贵琪介绍,1950年10月下旬,曲洪一奉命去前线将伤员运到朝鲜楚山医院救治,到了楚山却发现医院已经转移。为确保伤员生命安全,曲洪一决定带队连夜将伤员接回集安海关村救治。寒风刺骨,担架队员们一步一个脚印,脚磨出水泡,腿刮开口子,轮班倒换,历时四天四夜步行330里,终于将伤员安全送达。
1950年10月30日夜,曲洪一带领担架队趁着夜色赶赴战场抢救伤员,行至楚山郡下水洞时,突然听到前面有脚步声和谈话声。“注意,有敌情!”曲洪一停住脚步,命令大家就地隐蔽。因有朝鲜语基础,他判断出这是一伙敌人,小声嘱咐大家听口令见机行事,随后握着扁担埋伏在最前面。
“缴枪不杀!”在敌人接近时曲洪一用朝鲜语大喊。他和队友一起用端枪的姿势举起扁担。25名敌人被突如其来的喊声吓呆了,没来得及反抗就乖乖地束手就擒,当了俘虏。天亮后,敌人才发现将他们俘虏的竟然是由一个中国老人带领的担架队。
曲贵琪说,后来太爷爷被记一等功,所在担架队也被授予“模范担架队”称号。这根传奇扁担,更是成为珍贵文物,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不仅有担架队。”集安市文联主席杨海峰介绍,抗美援朝期间,集安举全县城之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前活动。仅在1951年,当地就出动战勤修道工17万个(1人1天为1个工)、民工6.6万个、车夫工2万余个,先后组建了近万人的担架队、运输队。
草木再生,山河无恙。今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集安在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景区专门投建了可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音乐公路”等设施,并于7月18日开展了“抗美援朝第一渡”追忆活动。
嘹亮的歌声在美丽的边城回荡,钢铁意志之花在此刻重新绽放。参与活动的人们在鸭绿江畔追忆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久久不愿离去。
“先辈浴血奋战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曲贵琪说,“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永续传承,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困难,砥砺前行。”
6月17日拍摄的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新华社长春7月25日电(记者王帆、张博宇、周万鹏)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硝烟弥漫。穿梭于火线与后方之间的担架队员,为抢救志愿军战士的生命立下了累累战功。
当年,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竟用一根扁担俘虏了25名敌军——如今,他的传奇故事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清晨,30岁的曲贵琪来到吉林省集安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她有时也会客串讲解员,尤其是向参观者讲述太爷爷曲洪一带着扁担在朝鲜期间的英勇事迹。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集安是这场战争的重要后援地、前沿保障地。”曲贵琪说,“作为一名集安人,我深感自豪。太爷爷曲洪一,更是我们集安人的骄傲。”
6月28日,曲贵琪在吉林省集安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观看太爷爷曲洪一的事迹简介。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集安市位于长白山南麓、鸭绿江西畔,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这座当时称辑安、只有14万人口的边城,倾力支援战场。其间,集安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战斗英雄经此渡江开赴战场,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平民英雄——担架队员就是其中的代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6日,一支团级作战部队从集安兵分两路、飞速渡江,挺进朝鲜东线——这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渡”。当时的集安作为支援前线的前沿县城,也迅速动员百姓成立了担架队,运送伤员。
曲贵琪介绍,曲洪一当年已经54岁,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担架队,但因年龄偏大被拒收。第二天,他又早早来到报名处,还是没被批准。第三天,他在家索性剃光了头发和胡子,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些,再次赶到报名处。曲洪一一再坚持下,如愿加入担架队,并成为集安第三担架大队队长,作为首批出征的担架队员,随志愿军入朝。
6月29日拍摄的鸭绿江畔的吉林省集安市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刚到朝鲜的第一个任务就遇到了难题。”曲贵琪介绍,1950年10月下旬,曲洪一奉命去前线将伤员运到朝鲜楚山医院救治,到了楚山却发现医院已经转移。为确保伤员生命安全,曲洪一决定带队连夜将伤员接回集安海关村救治。寒风刺骨,担架队员们一步一个脚印,脚磨出水泡,腿刮开口子,轮班倒换,历时四天四夜步行330里,终于将伤员安全送达。
1950年10月30日夜,曲洪一带领担架队趁着夜色赶赴战场抢救伤员,行至楚山郡下水洞时,突然听到前面有脚步声和谈话声。“注意,有敌情!”曲洪一停住脚步,命令大家就地隐蔽。因有朝鲜语基础,他判断出这是一伙敌人,小声嘱咐大家听口令见机行事,随后握着扁担埋伏在最前面。
“缴枪不杀!”在敌人接近时曲洪一用朝鲜语大喊。他和队友一起用端枪的姿势举起扁担。25名敌人被突如其来的喊声吓呆了,没来得及反抗就乖乖地束手就擒,当了俘虏。天亮后,敌人才发现将他们俘虏的竟然是由一个中国老人带领的担架队。
曲贵琪说,后来太爷爷被记一等功,所在担架队也被授予“模范担架队”称号。这根传奇扁担,更是成为珍贵文物,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不仅有担架队。”集安市文联主席杨海峰介绍,抗美援朝期间,集安举全县城之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前活动。仅在1951年,当地就出动战勤修道工17万个(1人1天为1个工)、民工6.6万个、车夫工2万余个,先后组建了近万人的担架队、运输队。
草木再生,山河无恙。今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集安在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景区专门投建了可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音乐公路”等设施,并于7月18日开展了“抗美援朝第一渡”追忆活动。
嘹亮的歌声在美丽的边城回荡,钢铁意志之花在此刻重新绽放。参与活动的人们在鸭绿江畔追忆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久久不愿离去。
“先辈浴血奋战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曲贵琪说,“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永续传承,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困难,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